潮新闻 记者 沈爱群
“现在北方也下秋雨了!”
“国庆期间浙江一带的高温迟迟不消退,是因为副热带高压作用下,相当于往常8月份的天气。”
这是记者10月11日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听到的一段涉农科学家对话。当天,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英文缩写“WAFI”)“气候变化与韧性农业”平行论坛在这里举行。
会议间隙,涉农科学家讨论气候变化(记者 沈爱群 摄)
本次论坛以“聚力科创 协同全球 共筑气候韧性农业”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几十位涉农专家及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一个话题:面对全球气候剧烈变化,农业该如何应对?
“百年一遇”十年遇,“十年一遇”年年遇
记者看到,论坛汇聚全球农业、气候变化、生物技术、数字科技、经济政策等领域顶尖专家、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及行业领袖,围绕气候韧性农业的战略框架、理论创新、技术落地与政策实施展开深度研讨。
他们碰面了,无论是说中文的还是讲英文的,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就是:气候变化。亚洲科学家说:梅雨不“霉”,东亚梅雨逐渐偏离了传统烟雨特征;中国南旱北涝趋势逐渐明显。欧洲科学家表示:欧洲是变暖最快的大陆,气温上升速度约为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数百万人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非洲科学家说:过去十年为非洲有记录以来最热十年。
论坛现场(记者 沈爱群 摄)
有的科学家表示:气候极端性加剧,导致“百年一遇”的极端气候变成了“十年一遇”,“十年一遇”的气候“年年遇”。
以北京为例。刚刚过去的三天,10月8日-10日,北京连续三天像南方一样不停下雨,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较大,这样的秋雨在北京并不多见。而今年1月-10月,北京降雨量已达923毫米,比常年同期524毫米,偏多78%。上一次,北京降雨量超过900毫米,发生在2021年;再上一次,北京降雨量达到800毫米,是在60年前。
他们为何聚在一起进行研讨?那是因为最近几十年地球气候变化,已经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甚至动物生存带来风险。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王会军在题为《全球变暖加剧与气候极端性加剧》的视频演讲中提到:气候环境呈现极端化、灾害风险加剧趋势;而极端天气气候,则位列未来10年全球风险首位。
王会军认为:“所以,我们经常要从全球视野进行考量,以开放的姿态拓展全球合作,并且直面风险开展研究,就很有必要。”
两场圆桌对话讨论对策:韧性农业如何发展
那么,面对“全球变暖加剧与气候极端性加剧”,我们该如何保持农业产量,做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呢?
论坛上,嘉宾们通过两场圆桌对话讨论的“药方”,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更好发展韧性农业。
韧性农业(也称“气候韧性农业”),是通过提升农业系统抗风险能力来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挑战的现代农业模式,其核心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性。
在“韧性农业的全球战略框架与理论创新”对话环节,嘉宾们深入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战略差异与共性,解析了韧性农业的核心理论内涵、评估体系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全球协同推进韧性农业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战略指引。
在“韧性农业的技术落地与政策实施路径”对话中,嘉宾们聚焦 “技术转化瓶颈” 与 “政策实施效能” 两大核心问题,分享了从 “抗逆品种推广”“智慧农业应用” 到 “农户激励政策”“产业链整合机制” 的实践案例,为加速韧性农业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
圆桌对话(一)(记者 沈爱群 摄)
嘉宾们一致认为,极端天气给粮食种植带来诸多困难,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更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尽管我们已投入大量资源致力于构建更具韧性的农业体系,但这一目标单靠一所高校或一个研究机构的力量难以实现,亟需建立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汇聚全球智慧。同时,还要建立具有韧性的粮食供应体系,这不仅关乎生产,还需要和平环境、稳定供应链以及更完善的经济金融支持。
研讨中,嘉宾们还谈到:韧性农业作为具备高适应性与抗风险能力的模式,是构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的核心基础;而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韧性的关键驱动力,从抗逆生物育种到智慧农业技术的每一项突破,都在筑牢农业抵御气候风险的防线。
从农业实践来看,发展韧性农业的主要适应技术有哪些呢?
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气象系教授郑大玮聚焦“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与技术途径”,从技术实操层面分享了可落地适应方案。他谈到的适应技术主要包括: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育种,适度提高农作物耐热耐旱和其他抗逆水平;通过蹲苗、晒种等“锻炼”,诱导作物的抗逆基因得以表达体现;根据气象条件和作物生育状况及时调整,应变栽培技术;利用作物间互补,调整轮作间套作方式;向气候变化有利的优势产区集中,调整种植布局;充分利用积温、加强避灾,调整作物播栽收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调节改善局部环境等。
谈到韧性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的作用时,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山东农业大学原副校长王振林,用切身经验谈了韧性技术如何因地制宜在农业生产运用中取得的明显成效。“我熟悉小麦,韧性技术可以增强小麦的适应能力。比方说,2021年秋涝造成小麦晚播,我们灵活运用技术,收获较高产量,得到国务院、农业农村部领导的表扬。”他说,“2025年又遇秋旱,春旱、秋旱、冬旱会对小麦生产带来严重危险,我们再次灵活运用韧性栽培技术,在苗基转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
适应气候变化,这些中国案例值得点赞
与会嘉宾也谈到,除了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外,韧性农业也需要各级政府在激励政策和应对措施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倾斜,构建起可复制的韧性农业推广体系,从而实现让科技真正落地、让农民真正受益。
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把“加强中长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和“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纳入国家战略,在气候风险不断加剧背景下,采取一系列激励政策和应对措施保持了粮食与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产,为全球气候韧性农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圆桌对话(二)(记者 沈爱群 摄)
以下是嘉宾们提到的一些“中国案例”。
东北以黑土地著名,那里的增温速率大于世界与全国。为充分利用积温增加和无霜期延长的因素,我国农业科学家探索以气候变暖后的≥10℃为指标划分出若干积温带,以此作为不同熟期品种合理布局的依据。近40年来东北粮食增产率为全国平均两倍。
我国科学家还在南方推广再生稻。其原理,就是利用上茬稻桩存活休眠芽,促使再次萌发生长形成稻穗收获的水稻。如此一来,再生稻全生育期仅60-70天,节省了人力和成本,单产可达常规稻的60%以上,使原本一熟地区变成两熟。在南方,我国科学家还常利用剩余积温种植再生稻作为灾后主要补救措施。
新疆是我国优质棉花理想产地。科学家观测到,随着气候变暖,其东部平原棉铃虫等病虫害明显加重。1990年以来,科学家们一边研发新技术加强治虫,一边顺应气候变化使其主产区西移。目前新疆产棉占全国92%以上,单产为其他地区近两倍。
集雨补灌技术,则在西北西南旱地得以推广。西北黄土高原与西南云贵高原田高水低,以旱作为主,那里不仅长期低产,遇到大旱年连人畜饮水都有困难。30多年来,科学家们推广集雨补灌,利用屋顶、路面和庭院硬化地面集雨汇入水窖水柜等贮存,旱季补充灌溉,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韧性农业,也推动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牧区,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仅110-130天,年降水200-300毫米,以往冬季草枯后牛羊饥寒交迫掉膘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地不断退化。近30年来,我国推广牛羊易地育肥方式。就是在秋季将未成年牛羊转移到邻近农区,利用作物收获后秸秆、副产品、剩余谷物与落叶等丰富的饲料资源快速育肥,满足元旦与春节市场需求。而在牧区则只保留种畜与幼畜,主要利用夏秋刈割贮存牧草越冬;同时采取冬春基本禁牧、减轻草地负荷的方式。最终,不仅牛羊越冬掉膘率死亡率大幅降低,就连草地退化趋势也得到遏制。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这些中国案例,不仅深化了全球对气候变化与韧性农业的认知,更凝聚了‘科技创新 + 国际合作’的核心共识。全球各国只有通过开放互信的国际合作,才能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为全球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表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5754543670170468&wfr=spider&for=pc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8月18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5日公布《2024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监测表明,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总体...
中央气象台7月3日06时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7月3日白天,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
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大港油田ESG案例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企业ESG优秀案例,被收录于《...
近日,联合国人居署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医疗与教育环境、交通与城建环境、气候与生态环境、房价压力...
人民网南宁9月13日电 (覃心、实习生邱玉婷)9月12日,2025中国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广西站在南宁...
中新网4月24日电 生态环境部4月24日通报2018年度全国12369环保举报情况。通报显示,2018年,全国12369...
中新网5月17日电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5月17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5月17日08时...
很多人说这是不是就是地球在给人类提醒,应该马上找到适合生存的第二个行星,毕竟现在人类对于地球的破...
南京长江大桥。泱波 摄中新社武汉1月8日电 (张兆松 徐金波)长江水利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新闻发言人王...
潮新闻 记者 沈爱群现在北方也下秋雨了!国庆期间浙江一带的高温迟迟不消退,是因为副热带高压作用下,...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为冰川盖被增雪 中国多措并举保护地球白色宝藏》。...
10月8日,据新疆柯坪县林业和草原局消息,今年叶尔羌河跨流域向柯坪县哈拉坤胡杨林区输水3 2597亿立方...
9月30日,福建省海洋渔业领域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整改工作推进会在福州召开。会议指出,各级各有关...
极目新闻通讯员 王越 倪茜 费帆 冯夏雪国庆中秋假期,武汉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之一。武汉市城...
当我们细数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时,不同人群的脆弱性是否都已被充分看见?当我们希望重建一个更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