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气候 > 正文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除多:于千山之巅测高

2024-03-11 08:45:12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坚守卫星遥感应用科研一线30余年的除多,出生在西藏自治区白朗县。十七岁那年,他考入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探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气象台工作,主要从事卫星云图接收处理与分发等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除多参与了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和中科院遥感所合作开展的西藏“一江两河”地区遥感动态监测项目工作。这触动了他对专业的进一步求索,通过继续求学深造获得了博士学位,随后,除多回藏工作,成为西藏气象系统首位博士。他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高原生态环境的遥感动态监测。

2023年10月,除多在藏北观测积雪。 受访者供图

攻坚西藏草地遥感关键技术

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屏障的主体,然而草地退化已成为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主要障碍。如何较精确地计算草地生物量(草地产量)成为掌握草地退化程度和面积的关键。

为此,除多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长期地面定位实测数据,建立了西藏草地生物量遥感监测方法和估算模型,解决了西藏草地遥感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由于模型估算精确度较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在青藏高原遥感监测业务中得到了应用。

对于其他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如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反照率和蒸散量等,除多也建立了相应的遥感监测模型和方法,解决了西藏高原地表参数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问题,出版了《西藏高原地表参数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一书。相关的研究成果荣获2015年度西藏科技进步三等奖。

建立青藏高原积雪遥感数据集

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冰川积雪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受其影响,青藏高原冰冻圈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成为当前国际关注的热点。

除多带领团队紧密围绕青藏高原积雪观测业务、服务和科研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深入开展系统研究。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积雪观测资料,首次系统揭示了青藏高原积雪的基本特征和变化事实,出版了《青藏高原积雪图集》一书;建立了西藏自动雪深观测系统;开展了星地同步的地面加密积雪观测;改进了青藏高原主要积雪参数遥感反演算法;研发了长时间序列青藏高原遥感积雪数据集等。其主持承担的相关气象行业科研专项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西藏科技进步二等奖。

形成高原地气通量观测网

针对西藏积雪观测自动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应急气象服务需求等问题,除多牵头建立了西藏7套超声波自动雪深观测系统,不仅在应急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气象观测业务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在对藏北罗玛自动气象站搬迁改造基础上,增加了地气通量观测塔、辐射和积雪等观测设备,建立了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首个野外综合观测基地,已有10年的数据积累。

除了藏北地气通量观测站之外,除多在藏南河谷和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典型生态气候区域建立了三套地气通量观测系统,初步形成了通量观测网。该观测网为揭示高原地气能量交换过程、碳通量收支以及地表参数的卫星遥感反演和验证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耕高寒山区灾害监测防御

精密监测是精细服务的前提。冰雪灾害具有突发性、危险性,常规观测难以实现。所以,卫星遥感成为目前高寒山区冰冻圈灾害监测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除多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系统分析了西藏阿里阿汝冰崩灾害和喜马拉雅东西两侧发生的冰岩崩灾害链,初步建立了遥感监测平台,为今后类似灾害事件的监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除多表示,只有借助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手段,才能使我们在应对高寒山区灾害时变得可见、可达和可行动。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简称“二次科考”)启动,除多深度参与二次科考科研项目,积极参加各类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

“青藏科考的精髓就是开展广泛的科学考察,到野外去收集第一手资料,才能有科学的发现。”除多向记者解释,“在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与其他科考人员和基层台站的工作人员保持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顺带完成野外观测设备的维护工作。”自参与青藏科考项目以来,除多每年至少开展两次野外科学考察。

“将围绕二次科考专题任务目标,继续开展科研工作。”谈及下一步工作,除多这样说。由于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恢复力,高寒山区遭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首当其冲。因此除多提出,将继续开展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高山区冰雪灾害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监测和研究,和团队一道持续完善地面观测系统,提升卫星遥感监测精度;同时还将加强灾害机理研究,提出针对不同区域冰冻圈灾害的防灾减灾和应对措施,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403/t20240311_6115526.html

编辑:  审编:AD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