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境气候 > 正文

以生态之笔绘就美丽赣州——赣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述

2022-10-19 10:41:35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赣州10月18日电

江西省赣州市市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29.72%;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3%,列全省第一,全国设区市前十;各类林业自然保护地11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十三五”时期,该市21项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全面完成。

2021年,赣州市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23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下降48.89%,优良天数比例99.5%,比2016年增加11.5个百分点,首次实现全省“双第一”;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1%,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98.6%,全部断面消灭Ⅴ类及劣Ⅴ类水,赣江干流(赣州段)四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在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获评优秀……

一项项可喜成绩的背后,是赣州市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结果。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如今,赣州市在保护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屏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幅鸟语花香的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规划引领全力筑牢绿色屏障

秋分已至,丰收在望。入秋后的崇义上堡梯田开启了色彩渐变之旅,稻穗枝头由绿转金,展现着一年一度的限定美景。距离上堡梯田不远处的君子谷百草丰茂,众鸟翔集,紫黑的刺葡萄密密麻麻地挂在枝头。

自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赣州市坚决扛起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重大政治责任,坚持不懈保生态、优环境、促转型,推动美丽赣州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近年来,赣州市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指标任务纳入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评价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出台了《赣州市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清单》,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作用,推动环委会工作机制下沉至乡镇(街道),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协同污染防治攻坚体系,形成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一盘棋”的大格局。

一项项规划、一处处监管在赣州接连上新:先后出台“十三五”“十四五”赣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赣州市会(昌)寻(乌)安(远)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全市范围内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69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53个,站点数据与国家、省级管理平台联网共享,实现实时传输。加强环境检测机构监管,严厉打击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行为,将全市18家环境检测机构纳入日常监管。同时,投入近2000万元引进大气管家服务,强化污染天气预测预警;建成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扬尘治理视频监控、大型餐饮场所油烟在线监控等系统,不断提升科学治污能力。

另外,还建立赣州市大气污染防治作战指挥机制,对大气污染实行“日发布、周提醒、月通报”排名考核机制;开展水域采砂、河湖“清四乱”等16项专项整治,开展疑似污染地块调查和修复,完成34个重点行业企业地块采样调查,对254个地块进行风险分级管控。

硕果累累持续擦亮生态底色

赣州地处南岭成矿带和武夷山成矿带交汇处,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黑钨矿、离子型稀土资源的储量及品位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影响,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称。

然而,矿业为赣州市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当时“重开采、轻保护”,造成了矿区普遍存在表土裸露、水土流失、河沟淤堵、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些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群众对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呼声日益高涨。

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州市将稀土矿山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作为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性工程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民生工程,以实际行动加快推进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废弃稀土矿山已得到全面治理,彻底改变了原来“脏、乱、差、危、险”的面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重点推进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累计治理废弃稀土矿山92.78平方公里,还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欠账。此外,创新崩岗水土流失治理“赣南模式”,累计治理崩岗4774座(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36平方公里,赣州市获评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园区、工程)9个,居全国设区市第一。

兴国县东村乡小洞村小溪坑废弃矿山治理项目是全省市场化矿山生态修复第一个立项实施,也是完成较快的项目之一。难以想象,就在2019年,这里还是一片因开采炭质页岩矿导致的大片黑漆漆的裸露地块,矿坑遍布,废水乱流,开采的废渣堆积如山。

赣州市以自然资源部、江西省政府陆续出台的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政策文件为契机,解放思想,主动作为,争取将兴国县列为全省首批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试点县。该县探索了“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态修复新模式,破解废弃矿山治理资金紧缺难题,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废弃矿山重披绿装,让“废矿”变“宝盆”。

十年来,围绕筑牢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赣州市坚持城乡造林绿化一体化,扎实推进长(珠)防林、退化林修复、退耕还林、木材储备林等一系列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培育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累计完成国家重点防护林项目建设面积294.8万亩,全市活立木蓄积量由1.19亿立方米增长到2.01亿立方米,增长率达68.9%。全市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森林覆盖率达76.23%,列江西省设区市之首。

十年深耕结硕果。赣州市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一批“国字号”荣誉,入围全国9个、全省唯一国务院2021年度生态文明督查激励名单。累计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1个。

模式完善着力打造示范样板

走进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曾经光秃秃的旧矿山,如今已被茂密的水草覆盖,周围环绕着各种花木。

近年来,寻乌县正视历史生态问题,先后实施了以文峰乡石排、柯树塘、涵水和七塅石4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环境修复工程,完成了生态历史上的华丽蝶变。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赣州市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新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治理模式,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四大类工程,实现治理空间覆盖、治理时间同步、治理目标一致的全覆盖治理,最终形成了具有赣州特色的废弃稀土矿山“三同治”典型经验,真正让“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成为一个能充分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的践行基地。

逐绿前行的脚步不止。十年来,赣州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彻底摈弃“靠山吃山”思想,主动求变,铁腕治矿守护绿水青山,切实守护好了这片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创造“赣州经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赣州模式”全国推广。

生态文明制度日趋完善。赣州市先后出台赣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土保持、城市管理等条例法规,率先在全省建立并有效实施环资审判、检察蓝护卫生态绿、生态综合执法等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法治轨道。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乡镇主要河流跨界断面水质监测考核等制度,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崇义、上犹试点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省首家湿地资源运营中心在崇义县挂牌。

2021年10月24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含18个案例),寻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典型案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路上,赣州永不止步;在筑牢生态屏障的路上,赣州砥砺前行。(李丽)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