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青行”者4年坚守 解码公益诉讼十年实践

2025-04-28 08:31:37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重庆4月27日消息(记者王海 实习记者向荣 刘申冉) 2025年,正值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落地的第十个年头,一支由西南政法大学十余名师生组成的“益路青行”团队历经近三年的走访调研,以扎实的实证研究记录中国公益诉讼实践的一线情况,见证了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与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从2021年“南四湖”生态保护公益诉讼专案的启发,到如今重庆、安徽、湖北、江苏等十省(市)30家检察院的走访,近50万字的基层视角调研材料见证了中国特色司法保护制度的发展。

“一线检察官从试点阶段就投身到公益诉讼中,这本身就是法治进步的体现。”调研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自试点以来,就有不少一线检察官投身其中,这为他们的调研提供了更大的动力和支持。

团队到检察院走访调研(央广网发 陈俊怡 摄)

回望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落地的十年,相关制度虽然在不断地更新完善,但落地的真实生态往往存在着差异。他们发现实践中存在着检察官们对立案、起诉标准认识不一的实践困境,团队在把握法律明确规定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谦抑性、必要性、实效性等实践操作标准,并获得了检察官们的初步认可。

公益诉讼的“线索发现难”是团队调研中的一大挑战。“我们作为大学生,实际上也接触不到太大的环境问题,而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很多问题往往又无法达到立案调查标准。”王悦表示。对此,他们翻阅大量文献,想要从前人的结论中找到指导实践的旗帜,但当他们将文献中读到内容的映射到调研的实际中时,他们发现文献常称公益诉讼中发现线索方法的数量少。而事实上,发现公益诉讼线索的渠道超10种以上,只是这些渠道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接触度低,而检察官们也更依赖于人工走访的单一调查方法,同时在线索来源渠道中还存在着数据保密,政务公开平台信息碎片化等问题。

团队成员正在与相关研究基地老师交流(央广网发 陈俊怡 摄)

面对这些困难,他们迎难而上,以生活中的小事为抓手,发现了“快递驿站的取货码侵犯个人信息”“路上的盲道被侵占”等办案线索,也有部分团队成员成为“益心为公”志愿者,以青年大学生的视角看待公益诉讼制度,为公益诉讼建言献策。团队中也有成员以人工智能法学专业为创新点,以传统诉讼法学为底线。创新与传统碰撞,为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贡献着青年力量。

从“南四湖”到山城重庆再到全国的各个检察院,“益路青行”团队仍在调研的路上。“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力量。公益诉讼的本质,是让‘公共利益’从法律条文变成触手可及的美好生活。”这或许正是十年制度实践最动人的注脚 —— 当法治的阳光照亮每一处需要守护的角落,每个参与其中的“青行”者,都在书写属于时代的公益答卷。

https://cq.cnr.cn/ygcq/20250427/t20250427_527150555.shtml

编辑:陈陈  审编:益申合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