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正文

公益课堂7年不辍 看“70后”米塑匠人的坚守创新

2025-06-16 08:22:02来源:掌上鹿城客户端

随着国潮兴起,“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传统技艺从遥不可及变得触手可及。6月13日,温州市米塑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建胜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位于鹿城区郭公山社区的活动室,开始准备当天的教学材料。

下午3点半,学生们如约而至,围坐在长桌前。孩子们专注地揉捏着手中的米团,不时向陈建胜提问请教。米塑,这门用糯米粉调色捏塑的传统技艺,在温州已有千年历史。要捏出一个好作品,需要掌握揉、捏、刻、塑等10余种技法,其中调色最考验功夫。“每天练7、8个小时,常常捏到手指发僵。”陈建胜说,想要让米塑写实逼真,单靠塑形还不够,还需要做好调色,差一点都会影响效果。“米塑不用彩绘,是靠不同颜色的糯米粉团调色而成,它非常考验手工艺人的色感和观察能力,也对手部技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也是练习了整整两年后才找到感觉。”陈建胜向记者介绍。

1998年,陈建胜第一次见到师傅制作米塑时,就被那绚丽的色彩和灵动的造型所深深吸引。从最简单的花卉鸟兽开始,到婚宴上的龙凤三堆摆件,再到传统戏曲人物……经过多年练习,陈建胜开始突破传统人物、花鸟主题的局限,将温州地标江心屿、市井生活见闻等融入创作,并开始思考如何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

2013年,郭公山社区开设“非遗学堂”,邀请米塑、瓯窑、石雕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举办公益课,陈建胜的师傅也受邀参加。一次偶然的旁听,让陈建胜深受启发,找到了传承的关键。“师傅上课的时候我也常常过来,帮助指导孩子学习米塑。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总让人眼前一亮,他们制作时专注的表情和制作完成后的欢喜,让人很有成就感。我觉得应该把这门手艺好好传下去,更要传给年轻一代。”陈建胜说。

传承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2018年,陈建胜接过师傅的“接力棒”。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上手,他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把24节气、热门卡通形象元素融入教学,形式丰富的课堂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7年来,每周五的米塑课从未间断,活动室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照片,记录着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新生。如今,除了线下公益教学,陈建胜还在筹备线上课程,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米塑。“老手艺要传承,更要活在当下。我特别开心的是,很多年轻人对这门传统手艺感兴趣,这也是我们能够坚持下去的动力。”他说。

来源:掌上鹿城客户端

原标题:公益课堂7年不辍看“70后”米塑匠人的坚守创新

https://news.66wz.com/system/2025/06/15/105688599.shtml

编辑:陈陈  审编:益申合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