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守护川西林盘:一个建筑设计师的乡愁表达

2021-07-14 09:13:24来源:四川日报

●他用建筑设计来表达和守护乡愁

●他和团队设计的项目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在坊间,他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主角名片

刘卫兵,高级建筑师、国家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30年坚守于对本土传统乡村聚落的研究和实践,尤其执着于川西林盘的保护与更新,被誉为“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其设计的相关作品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中国民族建筑事业杰出贡献奖,先后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世界城市论坛、柏林城市高层对话等发表演讲。主要著作有画旅集《查理》、川西民居记《林盘》。

6月底,青城马椅子工坊项目竣工,这是由刘卫兵团队设计的一座全手工竹建。

这座充满非遗特征的建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吸引了许多人赶来观赏、体验和拍照。刘卫兵介绍,该建筑旨在努力探索青城山道家特质的当代建筑表达。

这符合刘卫兵平常的“调性”,也与其多年来一直关注的领域一致——乡村建设里“不起眼”的川西林盘、城市更新中“难以琢磨”的老成都味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多年来,刘卫兵一直坚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乡愁守护者。

“建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刘卫兵看来,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城乡发展中,“用建筑设计来表达和守护乡愁,是一个建筑设计师的使命所在。”

■“误入行”的建筑设计师

作为“非典型”的建筑设计师,刘卫兵“头衔”很多。

成都市政协委员、建筑设计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SBCI(可持续建筑与气候倡议组织)成员……这些“头衔”中,刘卫兵更在意的,是建筑设计师。

然而,建筑设计这行,对于刘卫兵来说,在起初,有些像是“误入”。

“我以前更喜欢美术,从小就学工笔画,后来被父亲逼着转学建筑。”刘卫兵考入了西南交通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一心一意做建筑,同时坚持美术的爱好。

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扎实的美术功底,在刘卫兵初期的建筑设计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则有趣的建筑设计故事,至今仍让人“忍俊不禁”: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还在成都一建筑设计院工作的刘卫兵,接手了对彭山彭祖墓园规划设计的案子。当时墓园只剩下一块清代立的墓碑,简约的线条也并无稀奇的刻画,墓室内部,也无多少留存。

如何修复?“修复改造自然不能天马行空。”刘卫兵在牌坊和墓碑的设计改造上,并未作过多的修饰。通过查阅县志以及走访,他尽量以当地历史建筑风格为延续,以简约质朴为调子,更显气派。同时,墓园壁画的打造上,刘卫兵查阅到如今四川可追溯的最古老的壁画系汉代,所以他便临摹汉代画像砖作装饰设计。

至今,墓园内仿古养生气功引导图还被人误认为是远古留存。“其实是我先临摹刻画,然后工人再按照图纸制作上去的。”刘卫兵笑称。

■林盘是川人独有的“乡愁”

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是刘卫兵结缘川西林盘的初衷。即使后来刘卫兵“下海”成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后,也不改初衷。

自幼喜欢去乡下外婆家的刘卫兵,对当地的林盘印象深刻:高大的竹林间,是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不远处是一片片丰收在望的农田。

“林盘,是川人独有的乡愁。”刘卫兵说,成都民间有句谚语“好看不过素打扮”,传统林盘民居使用廉价的小青瓦、粘土砖和容易获取的杉木,墙体并不做多余装饰仅刷白,“体现出成都民居轻盈灵动、闲散飘逸的特质”。

刘卫兵真正接触和参与林盘的建筑设计,是灾后重建项目。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成都都江堰市多处农房受损。刘卫兵所在的团队,接到了都江堰花溪村和徐家大院的设计任务。“老百姓都翘首以盼,希望住上像城里那样的楼房。”但是,资金却相对有限,群众的诉求和设计之间如何来进行平衡,是摆在建筑设计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与村里商量后,决定原址重建,重点保留当地的生态,“林盘不能动”。没有贴瓷砖的钱,全部刷白,呈现粉墙碧瓦的效果;没有水泥铺路,就从花溪里捡石头铺设成路……所有建筑都不用水泥、混凝土等工业化元素,全部使用当地废旧建材再利用,用破砖、旧瓦、石材将地夯平整,用当地工匠擅长的传统手法修建。

“我希望我的作品是丰富的,像能留住时光的盒子,人们进去可以感受过往的记忆、当下的鲜活和未来的可能。”刘卫兵说。

重建过程中,在刘卫兵团队成立“乡村营造工作室”的带动下,当地村民吴昌志也成了一名“建筑师”。“刘卫兵先生一直提倡‘变废为宝’理念,我们选择当地废弃的砖瓦、石材、竹材,尽可能保留原汁原味的风貌。材料成本低,却显得高大上,不亚于城市高档小区。”从2014年开始,吴昌志就与大卫建筑设计合作,如今当地村民修建房屋都会请他。

“整个村庄重建以后,大家都满意。对于林盘生态的保护,也为当地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奠定了基础。”刘卫兵说。

2012年,刘卫兵团队牵手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项目——以徐家大院和花溪村为代表的川西林盘聚落保护与更新项目荣获“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

■“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

2020年,刘卫兵拒绝了成都市某个川西林盘设计的招标邀请——此次面向全球性的招标,以打造地标性建筑为目的。

为什么要拒绝?“总想要和国外设计师合作,倾向于打造现代风格,但大多又陷入了‘洋、大、怪’的圈子。这与川西林盘的‘土、小、美’,即本土、小巧、精美的韵味并不相符。”他认为,川西林盘建筑应该与周遭环境呼应,而不是在田间乡野里,盖一栋具有现代气息,却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博物馆。

“保护性利用很重要,就像欧洲很多古建筑,就有许多开发成为博物馆、美术馆的很好的范例。”刘卫兵说。

成都,是川西林盘的重点分布区域之一。成都市所辖14个农村区(市)县,川西林盘的平均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有15个林盘。2014年,成都修编川西林盘规划,统计到大中小林盘12万个,其中大中型林盘6000多个。

在坊间,刘卫兵被称作是“守护川西林盘第一人”,作为连续两届成都市政协委员的他,已连续七年提交关于林盘保护和修复的提案。在他看来,林盘设计理念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自然法则,林盘生态系统保护是一切的基础;二是文化法则,任何一个林盘都有其小文化系统。

在推动成都市相关部门规划保护修复川西林盘的同时,刘卫兵还承担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巴蜀江河传》丛书之《成都河流故事——川西林盘》编写。在书的封面上,一幅川西林盘的毛笔写意画,就是刘卫兵自己所作。

刘卫兵带领的团队,在川西林盘的修复和保护开发上,也多有斩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人居领域最高荣誉——2020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川西林盘更新项目南溪遥荣获“2020国家精瑞科学技术奖”。

“林盘是先人留给成都平原较为深厚的文化依恋,我们要做的就是留住历史,保住那股乡土气息。”刘卫兵说,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川西林盘的当代乡村表达,同时,这也是唤起人们对独特魅力的古蜀生态文明的敬畏和尊重。(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明海)

编辑: admin  审编:xjl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