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正文

“草原母亲”都贵玛和她28个“国家的孩子”

2021-11-19 14:33:55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原母亲”都贵玛,最近又传来了好消息,11月5日,她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都贵玛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的牧民,她与28个“国家的孩子”的故事曾感动了无数人,她被亲切地称为“草原最美的额吉”。2019年9月29日,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都贵玛在牧区的家里照看小羊羔。新华社资料片

身穿紫色蒙古袍,头戴橘红色头巾,79岁的都贵玛坐在暖阳下,向记者缓缓讲起以前的故事。

每当有客人来访或外出参加活动,都贵玛都会这样穿戴,这套衣服是她最喜欢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她穿的就是这套衣服。

都贵玛不仅是“草原的女儿”“最美的额吉”,也是牧区的妇产科医生、牧民的知心朋友。她缓缓叙述着自己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仿佛在吟唱一首悠远的歌。

上图:拼版照片,上为年轻时的都贵玛(中)和家人在他们居住的蒙古包前合影。下为2018年,76岁的都贵玛(右)和女儿查干朝鲁(左)在自家楼下合影。新华社资料片

28个孩子的“额吉”

如今的北方家庭已经没有储存冬菜的习惯,但还是有人在入冬前为都贵玛送来了一袋袋滚圆的土豆。“额吉,这是今年的新土豆,可甜了。”说话的扎拉木吉不是都贵玛的儿子,却亲切地称呼她“额吉”,因为都贵玛曾一勺勺牛奶喂养他长大。

1959年至1961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孤儿院里聚集了大量孤儿,这些孩子普遍营养不良,嗷嗷待哺,因为缺乏食品,面临疾病和死亡的威胁。

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安排下,3000名孤儿从遥远的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他们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内蒙古自治区上上下下抓紧筹备,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布置接运孩子。凡有接收孩子任务的盟、旗,立即成立保育院,要在孩子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

1960年,四子王旗在乌兰花镇成立了临时保育院,并从全旗范围内寻找勤劳能干、能胜任保育员工作的牧民。由于念过书、做事认真,都贵玛被确定为保育员。

刚接到任务时,都贵玛心里也没底。她当时只有18岁,还没有结婚,也没有照顾过孩子,何况家中还有相依为命的姨妈需要照顾,生产队的羊群也指望她去照料。但双亲早逝的都贵玛知道,失去母亲的孩子有多么可怜。她叮嘱姨妈保重身体,将羊群托付给生产队,毅然承担起照顾孤儿的任务。

这是“草原母亲”张凤仙夫妇和6个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些被送到草原的孩子,最小的仅8个月大,最大的也只有5岁,需要在保育院调理好身体之后才能被牧民们领养。年轻的都贵玛和另一位助手一起照料这些体弱多病的婴幼儿,做饭、洗衣、煮牛奶、教儿歌,和孩子们一起玩、哄孩子们入睡……每天忙得四脚朝天。

有一天,“小不点”呼和突然流着鼻涕跑过来叫都贵玛“妈妈”,她的心一阵咚咚跳,张开双臂把孩子搂进怀里。晚上,呼和甩着小胳膊撒娇要和“妈妈”一起睡。都贵玛也是孤儿,理解孩子对母亲怀抱的渴望。她一把把孩子抱在怀里,小呼和安静地入睡了。看着一屋子的孩子在夜色中甜甜地进入梦乡,都贵玛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孩子们在旗保育院休整了4个月后,都贵玛独自一人带着这28个孩子回到脑木更苏木保育院,让孩子们慢慢适应牧区的天气、牧家的饮食。

脑木更苏木保育院条件比较简陋,只有一顶蒙古包。在蒙古包里,都贵玛把孩子们的床摆成圆形,自己睡在中间,这样晚上不论哪个孩子哭醒,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照料他们。每到晚上,一个孩子哭,其他孩子跟着闹的场景,让年轻的都贵玛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要是有哪个孩子肚疼、腹泻、感冒发烧,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雨雪天气,都贵玛都要去找医生。有几次,数九寒天,她骑马飞驰在雪原上,还被草原的饿狼追着跑。

在都贵玛10个月的精心呵护下,28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很快适应了牧区的生活环境,真正实现“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都被健康地送到养父母家中。

草原母亲都贵玛获得过许多赞誉。(受访者供图)

“额吉”的28个孩子

“扎拉木吉,你又胖了吧,要注意。”扎拉木吉刚进门,都贵玛就“唠叨”开了,“看你上楼还大喘气,可不能再胖了,再胖就对身体不好了。”虽然已经年过六旬,扎拉木吉在都贵玛眼中还是个“淘气又让人心疼”的孩子。

都贵玛抚养过的28个“国家的孩子”,已深深扎根在这片哺育滋养他们的土地上。他们中,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了人民教师,也有人握着马鞭,成了地地道道的牧民。不论他们工作再忙、住得再远,都会不时到都贵玛额吉家坐坐,陪额吉喝碗热乎乎的奶茶。虽然他们都已有儿孙,但依然是都贵玛的“心头肉”,一如50多年前那样。

那时,小扎拉木吉被一对夫妇领养,都贵玛担心扎拉木吉不适应新家庭的生活,经常骑着马去看他。有一次,都贵玛看到那对夫妇让小扎拉木吉在蒙古包外干重活,瞬间眼泪就流了出来。她教育了那对夫妇,抱起小扎拉木吉骑上马回了家,决定自己抚养他。

过了几年,政府为小扎拉木吉找了另一家养父母,都贵玛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觉得这对夫妇善良温和,才同意把小扎拉木吉送到他们家。之后的几年里,都贵玛还是经常到小扎拉木吉家看看,看到他过着快乐的生活,她心里那块“石头”才落了地。

每当扎拉木吉回忆起这件事时,总是眼中饱含泪水。他说:“我特别感激我的都贵玛额吉,她非常无私和伟大,有了她,我们这些‘国家的孩子’过得很幸福。”

“国家的孩子”孙保卫来到内蒙古时只有1岁左右,经过都贵玛照料后,一对来自河北的支边青年夫妇收养了他。“当时因为年纪太小,很多事情都没有印象。直到初中,我才得知自己的身世,也才知道我的第一个额吉是都贵玛额吉。”孙保卫说。

孙保卫再次见到都贵玛是2006年。那年,他与其他的“国家的孩子”一同回脑木更苏木去看望抚养过他们的都贵玛。“老人家远远地出来迎接我们,她颤抖着拉着我们的手,那是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期盼。”孙保卫回忆说,“到了屋里,额吉把一早就准备好的奶茶、手把肉端上来,亲手喂我们,生怕我们吃不上。还问我们家庭和工作的情况。这让我泪湿眼眶,再次感到她如母亲般的温暖。”

近年来,孩子们和都贵玛建立了微信群,都贵玛像一条情感的纽带,将天南海北的孩子们连在一起。她经常通过微信和孩子们聊天,关心他们的近况,孩子们也喜欢与都贵玛额吉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批孩子如今都子孙满堂、家庭幸福,都贵玛感到十分幸福,但遗憾的是,有三位已经永远离开了自己。她心里还装着一件事,总觉得是自己亏欠了孩子们。“我没能记住孩子们的汉语名字,前些年有孩子去寻亲,都没找到家人,要是当时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寻亲的希望也许更大一些。”

都贵玛与曾经抚养过的“国家的孩子”之一巴图斯楞。(受访者供图)

药箱中的责任传递

熟悉都贵玛的人都知道,都贵玛有两样“宝贝”,一样是28个“国家的孩子”,一样是掉皮的旧药箱。

20世纪70年代的内蒙古草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分娩对于牧区妇女来说无疑是一道“鬼门关”。

结束保育院工作,回到草原放牧的都贵玛,看到身边年轻女性在分娩时遭受的死亡威胁,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酸楚。1974年,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都贵玛,报名参加旗医院组织的培训,跟随妇产科医生学习接产技巧及产科医学知识。

1975年的一天,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牧民敖敦格日勒难产,但最近的医院在100多公里外。情急之下,家人求助刚从旗医院学成归来的都贵玛。正在家里放牧的都贵玛,扔下羊鞭,背起培训结束时老师送的药箱,跨上马背赶到产妇家,用自己掌握的现代医学技术救下母女俩。那是她接生的第一个孩子,此后,这片偏远草原上的产妇有了“保护神”。

今年33岁的松布尔也曾是都贵玛挽救过的小生命。那年,松布尔的母亲难产,都贵玛来到他们家对母子进行抢救。当时,小松布尔的生命体征非常差,家人们几乎想放弃他。但都贵玛不忍心,她用橘红色头巾包住小松布尔,一边照顾产妇,一边照顾婴儿。最终产妇获救,小松布尔也在都贵玛的精心照料下活了下来。

草原母亲都贵玛。(受访者供图)

都贵玛没有辜负乡亲们的信任。她把牧业劳动之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产科医学技术上,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区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10多年间挽救40多位年轻母亲的性命,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生命。

都贵玛不是专职医生,她的第一身份还是牧民。因为放牧和接产不能兼顾,当年与她一起参加产科培训的人,没有几个人坚持下来。她说:“只要有病人家属来家里叫我,不管多忙,我都得赶过去,因为党和政府让我学习掌握了这门技术,这就是我的责任。”

都贵玛一直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产科大夫的职责,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牧区医疗和交通条件改善,牧民产妇能接受到更专业的医院诊疗,都贵玛才停止了下乡接产工作。

都贵玛的药箱,在多年的下乡接产中早已掉皮磨损,但她一直舍不得换。“这是我的老师送给我的,接过药箱,我就接过了守护牧区产妇的使命。”

2016年,都贵玛把这个见证了40多个孩子诞生的药箱,送给了四子王旗蒙中医院的玛希毕力格医生。回忆起都贵玛赠送药箱的那一幕,玛希毕力格医生说:“当时药箱上铺着蓝色哈达,哈达上放着一盒火柴。额吉说,这是我的老师送给我的,现在我送给你,这不仅仅是我们草原医生的薪火相传,更是责任的传递。”

草原母亲都贵玛在牧区。(受访者供图)

草原的好女儿

都贵玛为人善良淳朴,不管是初次相见还是常年相识,都能和她拉着手相谈甚欢。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来看望都贵玛,三位初次相见的老人像老友般谈笑风生,在回忆过去时又牵出了一件都贵玛此前鲜为人知的事迹。

龙梅玉荣姐妹曾在暴风雪中保护了集体的羊群,而都贵玛也曾为守护集体的牛群,与暴风雪“搏斗”了一夜。

1977年冬,四子王旗杜尔伯特草原下起了罕见的大雪,狂风卷着雪花,像一堵墙迎面扑来。当时都贵玛一家正准备把集体的牛群赶到冬营盘,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牛群在风雪中乱跑乱撞,场面一度失控。

眼看着雪越下越大,风越吹越急,都贵玛深知无论如何也赶不到冬营盘了,她竭尽全力把牛群赶到一个避风的草堆里。为了不丢掉集体的畜群,他们一家寸步不离地守在原地,12岁的女儿在风雪中冻得瑟瑟发抖。

夜幕渐渐拉开,草原上的气温骤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面对没过膝盖的大雪,都贵玛一家用铲子铲、用手挖,花了近3个小时才把蒙古包扎好;看着早已见了底的干粮包,她把最后几块饼给了女儿。一家人与寒冷、饥饿和死神进行了彻夜的较量,直到第二天,驼队救援人员发现他们,将他们送到医院。

生活在大草原,都贵玛养成了勤劳、勇敢、坚韧的性格。从小就懂事的她,主动帮牧民们整理羊舍、喂养牲畜、收草料,剪羊毛、挤奶、打草这些牧业工作她样样在行。

放牧,她的畜群是全嘎查膘情最好的;剪羊毛,她是全嘎查剪得最快。干起活来,都贵玛从来不挑不拣,不怕脏和累。提起都贵玛,牧民们都说她是“草原的好女儿”。

“草原母亲”都贵玛(右)和她抚养过的斯日巴勒在一起翻看照片(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妈妈是我永远的骄傲”

都贵玛是“草原的好女儿”,更是女儿心中的好妈妈。

都贵玛为自己的女儿取名为“查干”,蒙古语意为“洁白的、善良的”。这是她对女儿的美好期望,也是自己一生努力践行的为人准则。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忙碌的,对自己工作最是认真负责。她每天一早就出去放牧,晚上才回来。我上学后,每天都是自己回家,自己去学校,母亲看管集体牛群羊群走不开。”查干回忆说。

2006年7月,首届内蒙古草原母亲节“感动草原——十杰母亲”表彰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举行,都贵玛在前往现场的途中遭遇车祸,当时车里还坐着一名怀孕的旗妇联干部。

查干说:“妈妈当时颈椎和脊柱严重受伤,昏迷了4个小时,醒来后第一件事是问孕妇和孩子的情况,后来医院要为她做手术,她坚决要求不用昂贵的进口材料,说这次看病是公家花钱,决不能给党和政府增加负担。”

2019年9月29日,对都贵玛和查干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天,都贵玛要去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颁授仪式。

“前一天晚上,妈妈高兴得像一个小孩子,拿出蒙古袍反复检查,就像我们小时候过年时,迫不及待地要穿新衣服那样。我知道妈妈的心思,这是她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刻,她想用最好的状态迎接这一天。”查干说。

当天清晨,都贵玛早早醒来,洗漱完毕后穿上紫色蒙古袍,配上橘红色头巾,7时30分准时乘车前往人民大会堂。查干留在酒店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母亲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场景。

“我作为妈妈的女儿,感到非常激动和骄傲。妈妈的一生都在做着平凡又不平凡的事,能够得到国家的肯定与褒奖,她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查干说。

都贵玛回到酒店后,没有直接用手去摸奖章,而是小心翼翼地看着奖章,就像呵护着28个“国家的孩子”那般温柔。

多年来,大公无私、大爱无疆的都贵玛,赢得了许多赞誉。1979年、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3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母亲”,2007年被提名“全国道德模范”,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此外,都贵玛还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级荣誉10项,乌兰察布市级、四子王旗级荣誉30多项。

由“草原母亲”赞达拉抚养长大的通嘎拉嘎在为订制蒙古袍的牧民量尺寸(7月3日摄)。通嘎拉嘎从母亲那里学会了缝制民族服装的手艺,开办了服装店。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给牧民“另一个家”

如今,都贵玛搬到了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生活,女儿查干陪伴在她身边。日子平静祥和,但她总是放心不下牧区的乡亲们,经常通过微信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都贵玛经常说:“现在我年纪大了,想在剩下的日子里,继续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幼年失去父母的孟克吉雅和朝格德力格尔兄弟来说,有个像都贵玛一样的姑姑算是悲惨命运中的幸事。1980年,都贵玛的哥嫂相继病故,她二话没说把年仅3岁和10岁的兄弟俩接回家,与自己的女儿一同抚养。虽然家境不富裕,但都贵玛从来没有亏待过兄弟俩,供他们上学、送他们参军、帮孩子们成家立业。

牧民图德布道尔吉和老伴热希斯仁瘫痪在床,都贵玛得知后,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一直照顾到老人去世。

有一年,都贵玛的远房侄子朝克德力格尔在牧区摔断了腿,无人照顾。都贵玛其实也没见过侄子几面,但听说此事后第一时间租上车,赶到165公里外的脑木更苏木把他接到医院做了手术,并照顾了他20多天。

如今,都贵玛虽然年事已高,腰弯了,手脚不灵便了,可她还是处处牵挂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尽其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一些牧民进城看病掏不起医药费,都贵玛主动垫付医药费;得知当地一所小学有50多名贫困学生,她拿出5000元帮他们交纳相关费用。随着年龄增大,都贵玛患了严重的白内障,有人劝她做手术,她却说:“年纪大了,不用做手术了,省下来的钱还能帮助几个贫困学生。”

都贵玛在牧区生活的老邻居、老朋友,来乌兰花镇办事,没有歇脚的地方,总会来她这里。这些老邻居、老朋友开玩笑说,这就是他们“另一个家”,在都贵玛这里,他们不是外人,而是一家人。

汉语不流利的都贵玛,搬到乌兰花镇生活后,为了更好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还专门学习了汉语。每当社区居民需要的时候,她总是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国庆节,她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讲情系边疆、孝老爱亲、家风传承、子女教育……

“我这辈子做的这些事,其实都是我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了我荣誉,我非常荣幸。人的一生总有忙不完的事情,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帮助更多的人。”都贵玛说。(记者张洪河、哈丽娜、魏婧宇)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