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业CSR > 正文

中建装饰为全国最大扶贫易迁跨县安置区助力铺就脱贫归家路

2020-01-23 08:33:40来源:海外网

“我要在这里修路,过年不回家啦,我也拍一张,我用手机发给家人们看看。”

1月20日,笔者来到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距春节还有10天,卯家湾已是年味浓浓。为了温暖春节期间坚守脱贫攻坚建设一线的数百名建设者,一场以“匠心绽放新家园幸福小康过大年”为主题的中建装饰集团昭通项目春节慰问活动在项目举行。

现场设置了“新家园·小康门”、“幸福列车”等主题背景的“小确幸”移动照相馆。为建设者创造新春与家人沟通的新方式,搬迁群众、建设者们随时都可以进入移动照相馆,在新年的鲁甸定格下一张有着特殊意义的纪念照,通过网络立即下载和打印,传递给亲人,分享快乐。

“从来没有照过,给我家拍一张全家福嘛。”

“我和我媳妇结婚都没有照过相,给我们也来一张吧。”

夫妻照,全家福……两两相伴,三五成群,在“小确幸移动照相馆”现场,数百名建筑工人和搬迁群众激动不已,积极踊跃地呼唤着摄影师,等待着拍照。

“虽然按节气来说,今日是大寒,寒风刺骨,可是中建装饰举办的这场活动,却是暖意浓浓”。正在静静等候着摄影师拍下幸福瞬间的72岁搬迁户吕正金说道:“共产党的恩情,还不了,从来没有住过这么漂亮的房子,没有出一分钱,如今,还免费来给我们照相,真的是很幸福了,感谢党,感谢拍照的同志们!”

连续两个春节奋战在鲁甸扶贫建设一线的项目经理张纪平说:“免费拍摄还现场打印照片,‘小确幸移动照相馆’的到来,专业摄影师和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不仅让我们工人感到真诚的心意和暖暖的情意,更让这片土地生机盎然,幸福满满。”

地处乌蒙山区核心地带的云南省昭通市,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级市。

冬季昭通气温接近零度,昭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所在地平均海拔两千多米,山里常常大雾弥漫,刺骨寒风扑面而来,而安置区建设工地内则是另一番景象。

随着全国最大易迁跨县安置区昭通市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一座座新房封顶,项目进入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最后冲刺阶段,现场机械车辆不停穿梭,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成百上千身穿反光背心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为寒风中的山区高原注入暖流。

来自云南鲁甸、彝良、大关、永善、镇雄等县区贫困乡镇1万7千余户家庭、8万余名群众带着脱贫的喜悦,即将踏上期盼已久回家路。中建装饰所属深圳海外装饰为迎接即将入住新城的数万居民,不舍昼夜奋战一线的建设者们用实干奋斗铺就出脱贫群众最美的归家路。

最美脱贫攻坚建设女指挥

如果没有来云南昭通,此刻有着一个3岁可爱女儿的85后女孩张薇,本应在深圳最繁华地段的现代化写字楼里,衣着光鲜做着一份管理工作。

回想年初接到任务时的情景,刚刚擢升为公司总部部门负责人的张薇,在接到公司征询意见的当天,就下定了决心,去到离家数千公里远的艰苦项目驻扎。隔天,张薇便拖着行李,身着在深圳从来没穿过的厚重棉衣,出现在仍一片荒芜的项目工地。

据悉,2018年12月中建装饰所属海外装饰承接昭通市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项目和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项目两个项目市政总承包工程,负责整个安置项目压轴工程市政公路、人行道铺设、园林绿化、小区内部市政以及地下管网等关键工程建设。

张薇是昭通两个扶贫安置项目市政工程现场总指挥,为紧盯施工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现场问题,张薇每天都要沿着施工便道,在泥浆中深一脚浅一脚赶往工地现场巡检。“8公里的施工道路一天至少要走两趟。”她说,每到重点区域要仔细检查项目质量、监督施工进度,从白天走到晚上,一天下来走几万步路稀松平常。

(图:张薇(左一)在项目现场与管理人员沟通项目进度和问题)

靖安和鲁甸两个项目相距近百公里,作为两个项目的总负责人,她还要兼顾两边项目轮流蹲点,及时解决项目遇到的棘手问题。

“脱贫攻坚项目意义重大不言而喻,对于我们建设者来说,工期进度、质量、安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放松。”张薇说,“尤其身为党员能够参与国家脱贫攻坚,既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

张薇习惯在现场处置大量协调工作,项目上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矛盾都汇集到她一个人身上,承压前行是常态。经常是一个电话还没结束,另一个电话就打进来,“一天能接打一两百个电话,有时一天工作结束累到一句话都不想讲。”她说。

当天气温骤降,裹挟着湿气的寒风格外凌冽,人在室外站立不多久就被冻透。张薇和同事在项目现场常常一泡就是一整天,除了在羽绒服外面多加了件羽绒服,张薇还戴了一副剪掉了两指的皮手套,露出的手指关节看出已经变形,她摩挲着冻僵的手指,无奈笑笑说:“就是为了方便随时有事情接打电话。”

“在建筑施工行业内,99.9%的项目经理都是男性。”张薇说,作为一个女性项目经理和总指挥,难免会被外界质疑。要不是亲眼看到张薇用略带嘶哑的声音在现场从容协调指挥,听到同事对她工作中要求严苛、近乎强迫症的评价,还有标段负责人常常因为一些质量细节被她严厉质问的故事,很难相信眼前这个面容姣好、身材瘦弱的年轻女孩,是一名在边远山区担当国家重点脱贫工程摧城拔寨重任的指挥者。“我觉得还是时间能改变一切。”张薇目光透露坚毅和自信。

(图:在边远地区担当国家重点脱贫工程摧城拔寨重任指挥者的张薇是扶贫攻坚一线千万奋斗者的代表)

作为极少数深入到边远扶贫攻坚一线项目的女性建设者,对参与国家扶贫战略有着不一样视角和体味。最初来到这里,张薇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恶劣施工环境和困难条件,而是山里孩子无处安放童年的迷茫,她动容地说:“当看到行走在山上泥泞道路上的小女孩,满头满脸的灰尘、衣服上全是泥巴的时候,我就想让他们也过上像我女儿一样的城市生活,能够有一天闻着花香走到宽阔干净的沥青路上,能够在小区里玩耍着游乐设施。父母可以在身边陪伴他们成长,不用再远赴外地打工,回到当地就能安居乐业。”

当作为一名普通建设者夜以继日、全力以赴助力精准扶贫,让昭通人民早日有家可归、孩子未来可期的时候,作为女儿和母亲的张薇多年来每天只有晚上片刻时间,与母亲和不到3岁的女儿通话视频。

其实,张薇在女儿茉茉7个月大时,就已奔赴项目一线。而这之前的7个年头,张薇一直都坚守海外,在位于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项目从事艰苦的一线工作。本来好不容易终于熬到能在机关朝九晚五地平衡工作和家庭时,她却又毅然选择来到现在的扶贫项目。

2019年女儿生病做全麻手术,同样是一线建设者的爱人也无法陪伴孩子身边,“我只好请了3天假,这才陪了回孩子。”张薇愧疚地说。

苦尽甘来创造奇迹

追溯中建装饰所属海外装饰公司历史,它是新中国第一家装饰专业企业,历经近四十年快速发展,如今企业站在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昭通扶贫安置工程市政项目是海外装饰拿到的第一个市政工程类总承包项目,项目进场面临施工经验、技术和人才缺乏的困难。

“在项目前期,从小到一个节点的施工大到各类材料的选择,大家全员一起开策划会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张薇说。

在施工阶段,项目负责人带着大家学专业施工规范,对于项目平均不到30岁的年轻人,要求每个人上台给大家讲课。

“我们当时制定了20多个规范,明确责任人,谁哪个月几号讲课,一周排一次,每周都按照这个节奏来进行培训。” 靖安项目经理王文征介绍道。

规范是施工的核心,通过创新学习方式,项目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更加得心应手。

(图:靖安易地扶贫安置区建设项目前后对比图)

为了搬迁入住的新区居民能有一个方便快捷、舒适通畅的出行环境和人居环境,在中建装饰团队眼中,扶贫项目无小事,从项目最初就严格要求质量把控,绝不允许出现任何一个质量风险。

据靖安项目生产经理孙树文介绍,市政道路要求路基铺设深度达到地下5米。每次铺设一层30公分厚度的土石,用压路机压实,达到压实度检测,就这样反复铺上10多次,5米路基才基本形成。

“一般的道路施工需要进行封闭,但该项目为了保通,缓解房建等施工车辆运输压力,道路施工没有选择封闭作业,这导致市政道路施工工作量成倍增加。”孙树文说。

回忆起鲁甸4号市政道路施工过程,90后项目执行经理樊星星满是心酸:“本来已经压实的路基像炒米饭一样,被大型车辆反复碾压后翻来翻去。”6月到8月是当地雨季,三天一场大雨,每天都是小雨。本来一次就可以完工的路基工程,竟被迫几十次返工。最后项目部不惜成本,购买更大的石块铺垫,以增加地基的抗压性。“我们都是连夜加班,整个项目的路基我们最终用了70天完成,是正常工期的一半。”樊星星说。

说起项目苦尽甘来创造奇迹,鲁甸项目经理张纪平感同身受:“按理来说,市政工程这一块靠天吃饭,项目是很难形成产值的,但是反倒是在6到8月份,经过我们‘大雨小干、小雨大干’,凭着这种口号和精神,我们不仅完成产值,还创造产值最多的一个记录。”

(图:项目管理团队从项目最初就严格要求质量把控)

作为全国最大扶贫易迁安置项目,昭通项目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政治工程,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高度关切。特别是靖安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迎接各级政府现场检查、参观、交流活动最频繁。如何在保证施工质量进度的前提下,给外界展示好的项目形象,对于初次参与市政工程的项目团队来说充满挑战。

市政道路工作面广,工程进展变化快,往往会给检查参观者留下最直观的印象,正如张薇所说:“这个项目形象的变化,更多是在海外装饰的工作当中体现的。”

(图:12月下旬项目市政道路修葺一新,即将迎来搬迁“回家”群众)

“执行力强”、“项目形象变化大”是每次迎检后业主对海外装饰最多的评价,之所以每次都得到当地政府高度认可和赞赏,张薇说:“我们总能给政府很大的一个‘惊喜’。虽然现场是施工状态,但每次检查道路清理得干净整洁,形象完成度超出预期。每次迎检都会交出一个很好的答卷,一次又一次地让大家觉得你是经得起考验的。”“端午节的时候政府还特意给我们发了封表扬信,重点表扬我们执行力。”她说。

“这需要我们缜密地安排人员机械,提前进行施工计划部署,合理地组织,包括材料的提前下单,我们都会主动排出很细的计划。你才能做到在短时间内集中攻坚,否则你的人、材、机一旦有一个缺失的话,是完不成这项任务的。”王文征说。

项目管理人员合计36人中,党员就有9人。项目团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项目顺利实现生产履约、安全管理、创新创效等,此外还结合云南昭通精准扶贫政治任务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创新策划开展各项党建群团活动。

靖安、鲁甸易地扶贫项目部成立联合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组建“路基先锋队”红细胞工作坊,设立履约保障小分队、创新创效小分队、品牌宣传小分队,推进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达到聚人心、育人才、创品牌、增效益的目标,项目负责人、项目党员带领大家奋勇前进,砥砺前行。

负责靖安新区9条市政道路建设的中建装饰团队抢抓工期、背水一战,创造6个日夜完成原本计划30天完成的工程形象及保通任务的“靖安速度”。中建装饰劳务班组荣获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项目“先进班组”称号。

用心做好民生工程

对于施工组织管理,小区市政要求更细更高。王文征以靖安项目举例。每一个小区被称作一个“地块”,靖安项目共有10个地块。“点比较散,这样的话需要你的管理团队,包括管理精细化程度要更强。”王文征说,每个地块都需要投入单独的一个小队伍,而各个小队伍之间要作为一个整体,紧密衔接,团队协作。

项目要求每个管理人员负责一个地块,小市政的工作安排、人员分配、技术图纸交底,以及如何统筹协调,沟通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每个人的管理角色不断得到强化和提升。“相当于把过去完整的一个项目团队切割成一个个小块。”王文征补充道。

靖安项目团队平均年龄28岁,鲁甸项目团队平均年龄32岁。说起项目上年轻人多的特点,王文征说管理人员中刚毕业一两年的95后新人占了一半。如何在艰苦的工作中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他说:“现在给他们灌输的思想是,每个路段长、每一个地块长,你相当于就是一个小的项目经理。通过这样的加压锻炼,坚持下来做完,他就可以具备当一个项目经理的能力。”他说,“通过一个项目还是要带一帮团队出来,把他们的能力锻炼出来以后,能独立再去做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可能是我现在对他们的一个期望。”

(图:施工中的鲁甸项目航拍)

如果说市政道路和景观绿化是扶贫工程的“面子”,那市政管网便是扶贫工程的“里子”,在看不见的区域不仅施工难度大,更体现着建设企业的良心。

在鲁甸项目,同一个小区内地块低处与高处相差近20米。小区市政的管网铺设,需要根据实际地形,随时调整设计图纸。66栋住宅、上百个不同数值的高差,导致上千条管网施工工序也极为复杂,要求测量人员坐标丝毫不差,“如果一个点返工,就牵涉到整个一条管网全面返工。”张纪平解释说,同时,高差导致的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是一般项目的十倍之多。“当时招标的时候,做管网的都不想到这边来做,工序太复杂。”

项目现场管井、管道多,光靖安项目管井就达到600多口,电力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通讯管,管井的每个定位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非同一水平线的施工不但增加工作难度,同时增加了未预见的工作量。

项目的成品检查井还尝试应用聚乙烯材质,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过去要么是砖砌的,要不就混凝土。而这个成品检查井是装配式的,往这一放就行了,所有的接口都已经在里面了。”项目技术负责人周月说:“过去需要几天的工期才能完成,现在一个小时就搞定了。”

项目还创新地将传统水泥管道改用不锈钢钢带增强波纹管, “这种管道强度高,不易折断,使用寿命可达50年。”周月介绍。

给水管改球墨铸铁管为新型材料钢丝网管架塑料(聚乙烯)复合管工艺,铸铁管一小节百余斤,每次安装需要4到5个工人一起操作,安装费事,而复合管重量仅为铸铁管的1/5,最多2人轻松搞定,施工便捷的同时,安全风险降低。

“铸铁管用久了容易生锈,长期饮用含有铁锈的水对居民身体健康有害,复合管管壁光滑不结垢,不会对自来水造成二次污染。”周月对笔者说。

笔者在现场注意到,市政道路两旁栽种不久的行道树和乔木灌木、地被花草,在冬季依然郁郁葱葱。

张纪平道出冬季树木移植和养护背后不为人知的工作,“光是树种我们就选择了几个月。一个方面考虑当地气候下的成活率,树种要选择抗寒的;二是交通运输成本和经济性,除了云南,我们还去了四川、湖南、湖北十几家苗圃去挑选最适合的苗木。”为了丰富空间层次,除了南方常见的苗木香樟、桂花等,还种植了云南樱花、黄杨等当地品种。“我们选择大量种植了红叶石楠,它的适应性特别强,而且颜色富于变化,它长出来先是绿色,之后会变红色,一年四季色彩斑斓。”张纪平说。

据介绍,项目的树苗都是从山上挖下来在苗木厂种养5年以上的“熟货”。“在这里,这些树种的存活率高得出奇。”张纪平兴奋地说:“常言道人挪活、树挪死,扶贫搬迁连树都能活得这么好,咱们还有什么解决不好搬迁群众‘留得住’的理由呢。”

(图:项目举办千人分房大会,搬迁群众企盼告别大山开启新生活)

据悉,靖安和鲁甸安置点将安置八万多群众,这些走出大山的群众面临迁出来留得住的问题。该安置点将提供上万个物业、环卫等工作岗位,安置区内还分别配套建设了一座工业园,提供大批就业岗位。对搬迁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综合服务。安置点还配套建设了十余所中小学校和社区卫生院,满足安置群众的子女教育问题和医疗服务。

鲁甸安置点的几十栋高楼依地势而建,高低起伏。为化解搬迁群众对大山故乡的思念,小区园林景观以“山上人家”为理念,考虑到居民大多从大山上搬下来,新的小区景观设计尽可能与之前原生态没有很大的落差,使居住者从心理层面平稳过渡。“扶贫项目设计建设更需要体现这种人文关怀和温暖。”张纪平说。

而就在安置点内配套工业园,每天步行就可抵达上班工厂,“脱贫群众天天走的不仅是一条回家路、更是一条脱贫致富路。”张薇说。

编辑:admin  审编:木易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