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活动 > 正文

辽、滇、黔志愿者 接力圆抗战老兵遗愿

2018-11-16 10:27:13来源:
肃穆的白菊,黑色的条幅,衣着整齐的志愿者……11月9日7时,沈阳奥林匹克生态公园,晨练的人们似乎被这样一群人所吸引,他们用整齐划一的手势,变换着队形,围在被黄菊环绕的一个遗像前静默、敬礼。

 

 

手捧骨灰志愿者送“老兵”登机

这是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

抗日老兵张海龙的骨灰将从这里被辽宁关爱老兵志愿者团队代表送往昆明下葬。

放下手头的业务,袁浩来了;为筹备仪式,一夜未合眼的红姐来了……当天沈阳三十多名志愿者从市区不同地方汇合到一起,他们要让老兵庄严地离开。为确保不误行程,11月4日,张海龙的骨灰就被志愿者们提前一周取回沈阳,一直存放在志愿者的家中。

吴双和刘立锋俩人带着团队200多人的重托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出发去往昆明。手捧骨灰的刘立锋一路上不断地听见团队有人谢他,都不好意思了。他说:“当年老兵拼命换回我辈的幸福生活,如今我能接受到这项任务,实属幸事,有幸为抗日老兵送行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别样的铭记。”

在机场安检口,了解到此行是为送“抗日老兵”,机场安检站负责人“一路绿灯”,安排工作人员打开特殊通道让志愿者们快速通过安检。一位中年安检员说:“这些为国战斗过的老兵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礼遇,我们应该为下一代打个样,我们再不为他们做些事的话,年轻人就不会再记得他们了。”

他用刺刀和侵华日军拼命

身负重伤

从辽宁关爱老兵志愿者团队那,记者了解了张海龙的概况。

张海龙1925年出生于山东乐陵。1938年,13岁的他亲眼目睹了父亲因给日本兵带路的时候稍有迟疑,被日本兵当场刺死的全过程。带着家仇国恨,张海龙瞒着母亲,毅然参军,加入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军,后历任少尉排长、中尉代连长。

张海龙多次参与一线作战,九死一生,头部、小腿、身上等处都有被子弹擦伤的痕迹。1945年,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在河南南召黄土岭一带阻击日军,现场极其惨烈。子弹打光了,他就和敌人拼刺刀,刺穿了敌人的胸膛,但自己也身负重伤,被定为三等伤残。此战后,因伤无法继续作战的他选择退伍,后来辗转到辽宁的张海龙在鞍钢板扎连厂当上了工人。

1958年妻子因病去世,后来张海龙追随战友王振华到辽阳市隆昌镇落脚,靠着战友的帮助,他获得了抗战老兵抚恤待遇,住进了隆昌镇的养老院,享受全免费的待遇,他这一住便是半个世纪。

2015年志愿者们在隆昌镇的养老院里找到了张海龙,见到志愿者后,老人陆续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因志愿者们经常会慰问他,一来二往,志愿者们自然也成了张海龙的贴心人。吴双说:“自2017年,张海龙总是念叨自己的身后事。有一次老人拉着我的手说‘我不怕死,但我不想我的骨灰被撒到其他地方,我只想埋在战友身旁,让我死后不再孤单……’。几个在场的志愿者听了这话,都流下了眼泪。那个时候我们团队的人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帮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

爱心接力老兵“归队”

2018年1月18日,张海龙逝世,骨灰暂存于辽宁隆昌殡仪馆。

志愿者们带着张老的遗愿多方联系,想为老人寻找适合的安葬地方,经半年的寻找,昆明的周德蓉大姐与金陵陵园负责人协商,在远征园已满的情况下,特扩出一排位置,将张老与另一位远征军老兵赵镜明一同安排入园。在多次往返沟通中,周大姐不小心捽伤了,右小臂骨裂。吴双告诉记者,11月11日上午,直到老兵下葬的这一天,周大姐的小臂还打着夹板。园方不仅墓地免费,还特意为张老赠送了墓碑。黔籍抗战老兵慰问团也派出三人特意从贵阳赶来参加此次老兵的入园仪式。

当天同在这个陵园里下葬的远征军老兵赵镜明,本是一名高中教师,1939年国难当头时,他弃教从戎,从鹤庆老家连夜赶赴昆明抗战。2017年8月,赵镜明去世,享年102岁,弥留之际,他同样表达了希望能与昔日战友一起长眠的愿望。

这一天,两位老兵携手“归队”。

这一天,六千里爱心接力,终画句号。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王远此组图片由志愿者提供

 

 

编辑:木易  审编:admin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