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展阅读 > 正文

探寻轻工遗址,讲述轻工故事

2019-09-02 16:42:24来源:网络

——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开展公益寻访活动

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历史,轻工业首先打开了中国工业历史的大门,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时代,正是由于许许多多先辈们的努力,才会让工业从无到有,再到壮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拂去这些故事上的灰尘,让更多的人听到轻工业的故事,传承轻工业的精神,让那些为中国轻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被铭记、被歌颂。在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徐卫涛老师的带领下,陕西科技大学16位大学生开展了主题为“探寻轻工遗址,讲述轻工故事”的志愿服务活动,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振华造纸厂、丰足火柴厂、兴华制革厂、难民纺织厂等多处轻工业遗址,开展实地测量和绘图、访谈老一辈工人、提出遗址保护方案等活动。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马兰纸

1938年陕甘宁边区建设厅在安塞区砖窑湾镇沟槽渠筹建振华造纸厂。8月22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一位87岁的刘姓奶奶,她的舅舅曾是振华造纸厂的员工,她告诉我们该厂的遗址在前几年为了村子的发展便已将其推平盖成了新的房屋,而在村子下看到的小溪便是造纸厂当年安装水磨的地点,当时利用河流的落差推动水磨转动来进行造纸,后来移民越来越多,正是当时这里有一个造纸厂的水磨,所以这个村子就命名为“水磨砭”。时间回到70多年前,当时振华造纸厂最大的问题就是造纸原料的问题。陕北荒原的沟壑里到处都有马兰草,当地群众偶尔采集用来搓草绳,捆粽子,烧锅,它的纤维精密且坚韧,食人腹中不易消化。当时的厂工务科科长华寿俊采集了一捆马兰草带回工厂做实验,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试验研究,马兰纸成功面世。

据刘奶奶介绍当时造纸基本上是纯手工,造纸机器也是木匠做的捞纸池,铁匠做“晾纸器——火墙”。刘奶奶也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制纸工序——用马兰草先蒸,碾磨之后,加入麻绳头,烂布鞋,通过木磨捣碎,做成纸浆,在烧红的窑洞上刷上一层,随后就会成型。

当时技术较为落后,但纸张价格昂贵,1刀100张,一元五角一刀,并且主要供边区政府出版报纸、书刊、印刷文件和办公使用。后来胡宗南包围延安,兴华造纸厂的员工大多都撤离了,水磨也找不到了,但在刘奶奶的指引下找到了以前工人家属居住的窑洞,因为年久失修大都已经塌陷了。即使这些遗址已然不复存在,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这些曾经屹立在红色年代的遗址故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丰足火柴,根根管用

1947年3月丰足火柴厂迁到此地,为当时改变边区擦石取火的现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采访了当地的一位84岁的老爷爷,他曾经在13岁时进入丰足火柴厂担任临时员工。据这位老人讲述,当时他一年工资是十几块钱,丰足火柴厂的员工当时半个月可以吃一次肉,在当时是陕甘宁边区工厂最好的待遇。每晚都会开展扫盲活动——必须识字三个。周末业余活动要么扫盲要么打篮球,每天的工作量是必须糊500个火柴盒,未达标要接受批评。当时火柴是一个稀缺品,丰足火柴厂把火柴运到延安集中售卖,每一盒的价格就高达2毛钱。

72岁的马小红大爷的父亲就曾在火柴厂工作,他也算是“子承父业”成为了火柴厂的员工,同时他也是忠实的“火花”爱好者,这么多年下来保存了全国各地多种多样的成套火柴。老大爷了解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后,对我们非常支持,给我们分玉米,邀请我们观赏他的藏品。我们也保存下来了这些藏品宝贵的图片资料,他也忍痛割爱向博物馆捐赠了2包丰足火柴厂的火花。他讲到,40年代的早期火柴被叫做“快火”,但并不安全,而当时生产的火柴称为“慢火”已经很有保障,质量很好,周总理曾对丰足火柴致辞——丰足火柴,根根管用。

马大爷还讲到,当时糊火柴盒已然成了延安市民的一项有偿劳动,但随着火柴用量越来越大,火柴盒一时供应不上,市面销售就开始实行散包装,用称重量计价,以至于许多年后延安都用着散装火柴。

牢记使命蔑视强权,信仰坚定不畏生死

8月24日,在前几日的探寻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里曾经也存在着一所制药厂——八路军制药厂。八路军制药厂是我党我军在延安成立的第一个制药厂,曾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1948年曾迁往山西,并改称为西北人民制药厂。1949年西安解放后重回西安,并改为西安制药厂,也就是今日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

1947年,胡宗南包围陕甘宁边区,药厂的相关人员紧急撤离。只留下了两个小战士奉命守护药厂,其中一名战士已经化成村民,可还是被地主出卖,被反动派俘虏。但即便是经历了严刑拷打,他也丝毫不透露药厂药品、机器、人员的去向。他被捆起来遭受了残忍的对待,狠毒的反动派商量该如何处决他,反动派竟丧心病狂的觉得枪毙都是浪费子弹,挑拨离间想让民众亲手杀死他,可是人民怎么会做出骨肉相残的事呢!但这也更加激怒了狼子兽心的反动派,最后竟把战士捆住生生活埋了。到了现在,已经无人知晓英雄名字,只知是个英俊的小伙子,当时将他视如己出的老奶奶悲痛欲绝,不就也去世了。直到今日我们依然没有找到该名战士的尸骨所埋何处。

钢的意志,铁的坚强,他用胸膛做盾牌抵挡了无处不在的危险,我们更应该记住他,让他并不孤单!

艰难跋涉离家乡,鞠躬尽瘁献余生

还有一位英雄,国华农场厂长——邓惠军,这是位老红军,从江西一路长征而来。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忙于厂内事务的他,每天要担着粮食从砖窑湾镇走到延安一个来回。白天劳顿,晚上的住宿条件也很差,窑洞潮湿,所以经常生病感冒,睡眠也不好,造成疾病缠身。他横跨半个中国,驻足在萧条的小山村,发愤忘食,一生奔波,30多岁便去世。他的农场极大的改善了当时周边村民的生活,大家也亲切的称他为老邓。操劳一生的他膝下无子,村民在路边集资为他立了个碑。我们也非常努力的寻找他的墓碑,只是当地多雨,山体滑坡,加之由于后来修路,这块碑已被掩埋,再也找不到了。但我们会努力的寻找他家属,争取把他的消息带到他的家乡,永远铭记他的精神。向革命老英雄致敬!

岁月不居,初心未改。探寻、讲述、传承,让我们将轻工业的故事传递的更深、更广、更远!

编辑:JUNYU  审编:admin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