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工作 > 正文

校园欺凌中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责任

2019-11-15 08:25:12来源:公益时报

 

夏令营活动现场(本版摄影:丁沁)

沈旭

■ 本报记者 隋福毅

随着电影《少年的你》在院线上映,“校园欺凌”话题引发网民的火热关注。一时间,网络上各种有关校园欺凌的观点活跃起来。11月6日,在观看电影之后,沈旭在机构公众号“光合作用在行动”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在欺凌中,没有人不涉入,责任。”

沈旭是陕西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光合行动”)的联合创始人。“光合行动”是一家关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的公益组织,它长期关注儿童、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校园欺凌的预防、减低和应对,以及复原力的提升,同时也关注儿童、青少年良好支持系统的营建。

“我们只有三个工作人员,没有办公室。”初见《公益时报》记者,沈旭指了指旁边的同事,笑着说,“英超还是上个月刚入职,之前就我跟小龟俩人。”

眼前的沈旭温柔亲和,一句话就会打破见面时的陌生感。或许正是因为她的这种特质,才会让她在处理青少年成长“个案”时得心应手。

2012年起,沈旭开始接手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的项目,至今已经走过八个年头。八年来,沈旭接触过许多棘手的案例,也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儿童与青少年。

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

沈旭说:“很多理论会强调‘被欺凌不是被欺凌者的错’。我认为这需要分为两个层面讨论,一个是对错,一个是责任,不能混为一谈。从‘对错’角度说,无论什么原因,都没有人应该被欺凌。这的确不是被欺凌者的错。从‘责任’的角度看,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面对欺凌,如何树立自己的界限、捍卫自己的权利是需要被欺凌者对自己承担的责任,也是被欺凌者需要学习的能力。但很明显,被欺凌者没有做好。”

“责任”两字是沈旭一直强调的内容。在采访中,沈旭以极其冷静的态度向记者展现校园欺凌事件背后的相关方,“责任”不止一次被提起。

沈旭认为,每一起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都存在着复杂且个性的原因。当遇到相关事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去正视它,去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每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

她说:“校园欺凌反映着多维度的问题,包括社会文化、学校、家长、孩子自身……我们都知道,人性本身包含善与恶两个部分,我们无法完全阻止恶的出现。但是面对恶,孩子们需要知道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但是我们有能力和方法去积极面对。所以,我并不赞同‘反对校园欺凌’这种说法。”

“我认为面对校园欺凌,我们需要思考各方承担的责任。欺凌者犯了错误理应承担相应的后果,但是背后的原因我们也需要搞清楚。否则,我们就没办法预防,这种现象还会一直发生。我们要看到社会文化给予孩子什么影响,学校应该怎样关注和预防,家长需要怎样介入,孩子如何处理关系以及如何面对校园欺凌。”她说。

沈旭侃侃而谈,用理性的口吻解读校园欺凌,并将“责任方”的矛头逐渐指向了“媒体”。

“在校园欺凌这个话题上,媒体的报道一般倾向于纠责任,论对错。这样的传播导向会让每一个相关方都不敢于承担责任。校园欺凌在任何地点、学校都可能发生,是一个常态的现象。校园欺凌发生后,媒体站在一个‘与我无关’的角度去谴责学校、欺凌者以及家长的时候,就已经没有承担起媒体应有的责任。作为媒体,是不是应该抱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态度去关注呢?如果发生相关事件,媒体考虑的是从公众角度思考事件的原因,我们如何可以给到学校支持,学生背后是不是存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久而久之,我相信社会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会发生改变。”沈旭强调。

9月27日,沈旭及其团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线了一套“光合零欺凌”系列微课。该课程一共十堂课,是沈旭在推行知识普及过程的一次重要尝试。

说起这套课程的设计思路,沈旭表示,我们推出的微课不会站在被欺凌的角度,让公众或者同情被欺凌者或者谴责对方。我们也不是站在欺凌者的角度上让公众只是体谅和原谅他们做的事情。我们不站立场,而是以客观的视角,让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校园欺凌,同时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课程上线至今,沈旭在与学员的沟通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目前,不少人都想知道该怎么预防校园欺凌,孩子遇到欺凌我们需要怎么应对。但实际上很多家长没有耐心把十堂课听完。大家更希望直接找到一颗‘药丸’解决问题,并不会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这件事情。而且很多人认为这种事情我没遇到过,对我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她表示。

欺凌者也需要被关注?

2018年7月,沈旭及其团队发布了一份6万字的报告,名为《关系让校园更美好》。这份报告结合了沈旭及其团队的实践经验,其中不仅包含“校园欺凌”概念的界定还囊括了大量的真实案例。

这份报告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校园欺凌?”这个问题。

全世界第一个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是挪威学者Daniel Olweus。他指出,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人的负面行为之中,就是遭受了欺凌。

沈旭提到,在判定校园欺凌时要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方对另一方是出于恶意;双方处于不平等关系;该行为是反复发生的或者一次行为已经构成威胁、恐吓。因此,当碰到相关事件,沈旭并不会轻易给它定性,而是一定要跟孩子了解具体情况。

在表现形式上,除了为我们所知的肢体伤害,校园欺凌还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身边,甚至包含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行为,例如,针对某人的特征和能力起绰号,孤立排挤个人,传播谣言等。

在报告中,还有这样一个观点——“欺凌者同样需要被关注”。这不禁引发了记者的疑问。

沈旭解释道:“对待‘校园欺凌’这个议题,我们常常说反对欺凌和痛恨欺凌。我们自然地把被欺凌者放在弱者的位置,把欺凌者放在强势的位置。但实际上他们都很弱,他们都没有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去维护人际关系。面对社会,欺凌者也是没有力量的。如果他有力量,他会把这种力量放在健康的人际交往上,放在怎样实现自我成长,互惠互利上。很多时候,他们的安全感与价值观感都不足,内心积压很多不满,他们需要一个出口去宣泄和展现自己,结果走上了欺凌别人的错误道路。”

“我们项目回访之时,关注过一些欺凌者。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发现他们再次欺凌别人。因为很多欺凌者追求改变的主动性很强。他们一直希望破除之前的生活状态,渴望证明自己。只不过之前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欺凌者很需要心灵支持,但我们给的太少了。”

“为什么我们可以去改变欺凌者?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理解和尊重。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提供一些方法,让他们知道自己不必用欺凌他人的方式就可以实现个人价值,而我们也愿意支持他们,他们会感觉到自己是被允许、被接纳以及被信任的。”沈旭补充道。

不做传播的“独行者”

校园欺凌是“光合行动”关注的一个议题,并不是沈旭及团队工作的全部。“光合行动”希望可以提高儿童及青少年遇到困境时的复原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积极面对生活,成长为一个有希望、行动力和自我负责的成年人。在工作时,沈旭遇到的孩子有很多遇到过成长问题,有的甚至会出现自杀、堕胎、抑郁症……

对于这样的服务群体,沈旭深知保护他们的隐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机构做的事情不太方便进行传播,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孩子、家长以及学校心中的秘密。或许我们可以包装一下表述出来,但无论怎么包装也总会留下痕迹,孩子和家长都会知道那是他们自己,他们所在的圈子也有可能会知道他们的秘密。所以,我们要保护他们的隐私,更不想以解决他们的问题作为筹码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沈旭说道。

在信息时代,不做传播,不发出自己的声音意味着关注度的缺失,进而影响着资源的链接以及机构的发展,沈旭会因此而苦恼,但她也愿意为这样的选择负责,她认为这只是需要经历的过程。

“如果你想把一件事情做扎实,并且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你就得忍受这份寂寞。因为我们就是在一个资源还没有特别充足的环境中,去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只有我们真正有了一定的积淀,我们明确知道可以用什么方式去影响公众及社会,资源才会随之而来,但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所以,现阶段,我们机构没有足够的资源我也认了,因为这是我们选择的方式,我相信我们可以走得很长远。”

“其实,我们并非找不到其它项目支持,并非不能去获得资源。但是如果我把我的主要精力放在这里,我觉得这违背了我们的初心、理念和价值观。”沈旭补充道。

今年,沈旭在“校园欺凌”这个议题上已经深耕了八年。八年的研究与积累让沈旭有信心可以将该议题展现在公众面前。

沈旭表示:“我们现在不缺内容也不缺方法,但我们一直在思考怎么把这些内容呈现给公众。在以往,公众通过我们的微信平台看到的更多是我们在做个案,在组织夏令营这样的行动。未来,我们可能会聚焦提升意识、分享方法,落脚于‘面对问题,大家如何去思考、去行动’这样一个角度。除了我们现在推出的微课,我们还希望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和技术的力量,面向学校做一对多的教师培训,让更多教师可以自己处理个案。”

编辑:HMX  审编:admin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