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工作 > 正文

乡村振兴,“空心化乡村社区”社工如何介入?

2019-06-19 15:29:06来源:社工中国网

“空心化乡村社区”是伴随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而出现的乡村社区形态,并逐渐从人口空心化演化为人口、产业、服务、文化和公共设施整体空心化。“空心化”给农村社区治理带来挑战,同时也对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制约。这类乡村社区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削弱问题比较明显,社会工作的介入需求也非常迫切。那么,社会工作者们应以怎样的价值理念和策略方法介入其中呢?本期我们邀请专家和实务者一起来聚焦这一问题。

本期所探讨的“空心化乡村社区”是指因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分布,同时在文化、公共服务、产业技术等方面出现衰落的乡村社区。

本期案例

 

镜头一:

广东省从2017 年起启动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双百镇(街)社会工作服务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双百计划”,“双百计划”服务社会工作者简称“双百社工”),每年投入5000 多万元,在粤东西北部15 个地市90 个县(市、区)选取200 个镇(街)作为试点,建设200 个镇(街)社工站, 开发设置940 个社工岗位,聚焦民政主业尤其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两年多来,“双百计划”社工站服务点直接落到村(居),“双百社工”驻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需求,链接服务资源,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双百社工”也敏锐地觉察到一些乡村社区的“空心化”问题,并从社区已有的优势、资产出发,积极寻求方法,坚守社区为本的发展视角,与社区居民共创美好生活。

镜头二:

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北倚大别山, 南临长江,是国家级贫困县,由于经济发展长期滞后,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据2016 年统计,全县留守儿童数量有28684 名,农村社区和社会发展面临很大挑战。2014 年,蕲州镇郦民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郦民社工”)承接湖北省“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进入该县郦公园社区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扎根社区,通过服务留守人群、激活社区公共意识、培育本地人才等推动着社区发展,目前已向全县多个乡镇和村辐射,服务越来越多的乡村。

微信图片_20190619091659

主持人

“双百社工”和“郦民社工”均扎根村(居),与村民同吃同住,这既是重回社会工作社区睦邻运动传统,也是重拾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请谈谈这一过程中所发现“空心化乡村社区”的服务需求与未深度进入之前的预判有哪些不同?请梳理你们所发现的“空心化乡村社区”服务需求的“点”和“线”分别是什么?

 

张和清:

“双百社工”在驻村、 “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发现,“空心化”困境不仅仅表现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从而导致乡村产业的普遍衰落。更为突出的表现是,乡村民众的社会心理与文化形象的低落,这导致了他们更习惯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出现“等、靠、要”对外依赖的心理。但同时,“双百社工”也发现社区的优势资产大量存在(例如歌唱、饮食、广场舞文化, 老人协会等社区社会组织),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三留守”群体并非被动和等着被救助的对象,而恰恰是乡村振兴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需要社会工作者进一步培育他们的主体性。当社区的优势资产能够被重新重视和运用,当社区民众的主体性被培养起来后,乡村振兴将增添更多元的动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将指日可待。

董鑫建:

“郦民社工”进驻之初曾认为老人的服务需求最迫切,但是在进行前期初步调查时发现,老人们仍然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社区的骨干力量,并不认为自己有社会服务的需求。后来发现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服务是最显性的需求,因此将开办“四点半课堂”“儿童夏令营”“困难帮扶和心理干预”等基础性服务作为切入点,随后辐射包括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在内的整个家庭,以激发整个社区的活力。“空心化乡村社区”不仅有社区服务的需求,更急迫的是社区发展的需求。“郦民社工”从一开始就以发展性社会工作为理念, 将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以服务为切入点,逐步组织村民,探索社区发展的路径,助力走向乡村振兴。

孙炳耀:

分析“空心化乡村社区”的服务需求,不仅要有社会工作视角,从当地村民出发,还可换个角度,从农民工的视角看问题。他们外出后对家里最不放心的事,就是村民最为迫切的需求。村民的依赖心理除了是对外来支持的依赖,更直接更重要的是对在外打工亲人的依赖。社会工作者应当把村民所依赖的资源整合起来,除了运用社会资源提供服务,还应激活和运用好外出打工者的资源。“郦民社工”关注老人和儿童服务,都是外出打工者所关心的。其实,外出务工人员对家里还有更多的忧虑。以方便家居为主旨的家政服务,以及以妇女和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家庭服务,在“空心化”乡村都有需求。在“空心化乡村社区”开展服务,不仅要看到眼前的人,还要看到外出的人,要吸引外出打工者的参与。

主持人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先生的“清河实验”均以注重团体组织和人才培养来回应乡土社会的特征。从“双百社工”和“郦民社工”的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对这两个方面的重视。请谈谈这两个层面的介入是通过哪些具体策略来实现的,其对于“空心化乡村社区”的振兴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和清:

“双百计划”自启动以来一直紧抓团体组织和人才培养这两个重点。在组织与人才培养方面强调网络和能力建设的理念。“双百计划”建设了“项目办- 地区中心- 社工站”三级网络支持系统,这种网络支持系统并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的概念,而是平等的、网状的链接和支持关系,其背后是能力建设的理念,最终实现“项目办- 地区中心- 社工站- 民众”的四重能力建设。这四重能力建设,既是人才培养,也是组织工作。这些策略的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和组织基础, 通过人才培养和组织建设带动,盘活乡村自身的人、财、物、力、文化等优势资产,激发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力量。

董鑫建:

“空心化”淡化了村民的集体意识和公共意识,组织培育并不简单。组织培育应与人的培育一体化进行,仅仅以社会工作者为主提供社区服务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会助长村民的依赖性。比如会出现妇女或老人将孩子送到社区,自己就去打麻将的情形。“郦民社工”发动社区的老师作为志愿者,而家长(通常是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则组成家委会。社会工作者还积极引导他们向组织化发展,成立了蕲州“艾姐妹”妇女组织,在凝聚社区人心、重建乡村邻里互助传统中逐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抓住每个月的党员学习活动这个机会,组织探讨社区的集体事务(如迁移祖坟,修建文化广场等),并进一步组织社区议事会。一次次社区议事会培养了团队精神,培养了议事能力,一支支乡村的力量成长起来。下一步,“郦民社工”还将和镇政府合作,一起打造创新创业基地, 为乡土人才的创业提供支持。

孙炳耀:

“空心化乡村社区”有可能得到包括人才资源在内更多的外来资源。例如今年4 月团中央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计划3 年内组织1000 万人次的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下乡服务,将给乡村社会服务带来新的人才资源。社会工作者应注重与各界合作,把人才下乡的资源整合起来。另外,“空心化乡村社区”存在人才外流问题,本土人才更为缺乏,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去培养人才。留守妇女一方面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另一方面也蕴藏着丰富的人才资源,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适当的机制去发现、去培养。社会工作者更应该意识到,“村两委” 人才非常重要,例如村委会的妇女工作专干,另外还有最近民政部联合十部门发文明确要求村(居)一级设立“儿童主任”,他们应在“空心化社区乡村”更好地发挥作用。

主持人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镇,使得农村产业发展缺乏人力和智力支持,且伴随着城市文化逐渐向农村渗透,原有的农村文化出现了传承危机。请结合实践谈谈,对于“空心化乡村社区”振兴中“人”和“文化”这两个核心难点,社会工作者们应怎样破解?

张和清:

在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中,“人”和“文化” 是最重要的资产。“双百社工”提倡要从优势视角看待社区里的“人”和“文化”,例如倡导使用“积极老人” 的概念。另外,地方性知识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本。“双百社工”正在试验通过口述文化行动达到社区增能的实践路径。这种文化行动使社区焕发了生机,乡村成为社区教育的学堂,口述的故事成为社区教育的教材,而“积极老人”等成为社区的讲师。通过社区教育达到意识提升,培养积极公民,发展出社区共同体,助力社区共治,实现美好社区和幸福生活。

董鑫建:

文化需要人来传承,需要仪式和集体活动来承载,需要在交流中被集体认同和肯定。今年端午节前夕,经社区干部和社会工作者的协调、社区骨干的倡导,村民们捐资并以隆重的仪式请回了一艘龙舟,准备在端午节龙舟赛上重现三十年前雄风,展示本村的风采。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被感动,纷纷回乡参与这项集体的盛事。蕲州“艾姐妹”妇女组织在美食活动、手工活动和接待外来城市居民的活动中,渐渐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极大的自信。这些都在彰显乡土文化自信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

孙炳耀:

乡村文化不仅是在地村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还牵连着外出人员的心。乡村文化有时具有经济价值,例如很多地方开发手工艺生产,还有做休闲农业的,则更需要利用乡村文化优势。虽然“空心化乡村社区”人才在流失,但这对其社区文化服务影响不大。村里的老年人保留着很好的乡村记忆和传统手工艺,应及早记录和传承下来。农村妇女长期以来在农业生产上是配角,但在文化生活的很多方面则是主角。例如手工艺、传统饮食、唱歌舞蹈,都是妇女的拿手好戏。乡土文化振兴正是人才回流的重要支撑。

主持人

一些“空心化乡村社区”的发展出现了以损害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提升乡村资本的误区,而乡村振兴包含了“平衡好自然资产与因发展而增加的乡村资本之间关系”的深刻内涵。在重拾道法自然,打造生态农业,振兴乡村产业的道路上,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张和清:

首先应当反思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后代造成的影响,然后通过行动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模式,最终使乡村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社区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与社会工作所倡导的理念一脉相承。具体而言,必须处理好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生产和生活智慧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应该从生活方式的变革切入, 进行环保主题的社区教育,反思日常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从而呼吁村民建立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双百社工”目前专注于组织和能力建设, 而未急于推动产业振兴,正是出于避免进入“越扶越穷”陷阱的考虑。

董鑫建:

保护自然与振兴乡村产业是不矛盾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宣传教育让村民对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方式充满自信,不愿意也不舍得去破坏。“郦民社工”和一个山区的乡村合作,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的方法,深度挖掘了本村的传统农作物——油茶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当百年野山茶的事实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极大地激发了村干部和村民的信心,决定成立合作社打造自己的油茶品牌, 不再随意砍伐山茶树。既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能发展产业、增加收入,这是每一个人的心愿,也才是真正的乡村产业振兴。

孙炳耀:

“空心化乡村社区”的生态建设任务比其他类型乡村社区更为艰巨。就目前看,环境滑坡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从长远看,环境恶化将使村庄从根本上失去生机。村庄环境治理需要依靠村民的参与。同时,自然生态的改善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政府有很多相关政策, 还有很多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可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建设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是新的挑战, 应当基于地方发展模式,制订长远规划,与地方政府、村组织及村民采取持之以恒的共同行动。

编辑:JUNYU  审编:admin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