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 正文

都昌七旬老党员热心公益十余载,一心为村谋发展

2019-07-05 08:38:48来源:都昌之声

在同事、挚友和后辈眼中,袁木荣便是这样的人——“保长”(意思是“爱管闲事”),热心公益事业,特别是关心家乡的发展。有人说,有他在,不愁没欢乐;有他在,不愁没人气,有他在,不愁有困难。

走完71年的传奇人生,袁老平静地离开了人世。3月30日的追悼会上,他生前的好友们、后辈们眼含热泪送他最后一程。在人们心中,“袁木荣”三个字已成为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代名词,他自己用生命镌刻的丰碑,永远留在袁如岗湾村的群众心中。

(图为袁木荣接受电视台采访)

村里第一个在九江工作的人

袁木荣同志1948年出生于都昌县苏山乡袁如岗湾自然村人。1968年,风华正茂的他响应国家的召唤,应征入伍,前往福建连江军营服役。在部队首长和战友的关怀和培养下,他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事人才,不管是在营地擒拿格斗还是文化学习方面,他都能虚心听取战友们的意见和帮助,苦练各种本领,由于优秀表现,他多次获得部队嘉奖和表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服役满后,他光荣复员回乡,先后在苏山乡农科所、苏山粮油站工作。不久,他被乡武装部选拔协助民兵训练工作。半年后,适逢九江市搬运公司对外招工,他被择优录用,成为如岗湾村新中国成立后在九江市工作的第一人。198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凭着勤奋好学的能力,以及为人做事的良好口碑,从普通板车工到文书,从工作调度到大队长兼支部书记,到公司监事会主席,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搬运公司的一名高层领导。尤其是退休之后的十余年,他更是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先后出任九江苏山经促会会长、浔阳区禁毒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袁如岗湾村民理事会理事长等社会职务。他的家人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的工作。

参与村志编纂并成立助学金

千年古村袁如岗湾村是一个袁氏单姓聚居的自然村落,村民耕读并重,农商兼顾,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封建社会,村里出现了不少文官武将。袁如岗湾村现有村民300余户,1000余人。

每每回村,看到明代的古建筑倒的倒败的败,加上村里的一些民俗、民风及传统文化也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袁木荣的内心特别悲痛。于是,他就联合村里的几个人开始筹划为村里编纂一部村志,他个人出资一万元支持村志的印刷出版。2017年2月11日,正值元宵佳节,《袁如岗湾村志》正式出版,它是江西省首部自然村村志,该村志被国家图书馆、国家方志馆永久收藏,并颁发了收藏证书。这也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第一部自然村村志。

袁如岗湾村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传承家风家训,在家风家训的熏陶之下,该村人才辈出。1977年至2019年,村里有五十余人考上一本院校,上百人考上二本院校。在当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村”。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袁木荣个人出资,并动员村民捐款,在他的提议之下,成立村民大学生奖励基金。从2016年8月开始,该村就开始为村里考上一本院校的大学生颁发奖学金,这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往返六十次筹集十几万修路

袁木荣生前几十年一直住在九江。他乐于为城乡村民服务,只要知道乡下亲朋好友来了九江,他都主动联系,热情邀请客人到家里作客或住宿。只要亲朋好友有难事,他都慷慨帮助。

在闲暇之余,他还热衷于传播家乡的文化,听说苏山乡成立了元辰文化协会,他就立马加入,并担任顾问。只要有活动,他必然参加,还常常为协会的发展建言献策。

2018年3月,已是七十岁的他毛遂自荐担任袁如岗湾村民理事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之下,全村修旧建新,通水通路,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2018年下半年,他从九江往返袁如岗湾村六十余次,自费旅差费4000余元,并捐助现金2000元支持村里修路。他每次都是自己坐班车回家,为了不打扰别人,他自带方便面在乡下充饥。在他的支持和动员之下,村民纷纷捐款,包括从上面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最终筹集了十几万元,把村里的水泥路修好了。重病期间,他三番五次地拖着虚弱的身子,现场指挥调度修路事情。他的行为,群众都看在眼里,爱在心里。

有些记忆注定无法忘记,即使逝去,依然活在人们的心。袁木荣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他的丰碑永驻,精神永存。(袁奇 袁银初)

编辑:木易  审编:admin

版权声明:凡来源不是“公益参考消息”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公益参考消息无关。公益参考消息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联系电话400-8059-268

热门排行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